Webpack中怎么编写loader
Webpack 中怎么编写loader,针对这个问题,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相对应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可以帮助更多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小伙伴找到更简单易行的方法。
创新互联建站专注于宿松网站建设服务及定制,我们拥有丰富的企业做网站经验。 热诚为您提供宿松营销型网站建设,宿松网站制作、宿松网页设计、宿松网站官网定制、小程序设计服务,打造宿松网络公司原创品牌,更为您提供宿松网站排名全网营销落地服务。
认识 Loader
如果要做总结的话,我认为 Loader 是一个带有副作用的内容转译器!
Webpack Loader 最核心的只能是实现内容转换器 —— 将各式各样的资源转化为标准 JavaScript 内容格式,例如:
css-loader 将 css 转换为 __WEBPACK_DEFAULT_EXPORT__ = ".a{ xxx }"格式
html-loader 将 html 转换为 __WEBPACK_DEFAULT_EXPORT__ = "
vue-loader 更复杂一些,会将 .vue 文件转化为多个 JavaScript 函数,分别对应 template、js、css、custom block
那么为什么需要做这种转换呢?本质上是因为 Webpack 只认识符合 JavaScript 规范的文本(Webpack 5之后增加了其它 parser):在构建(make)阶段,解析模块内容时会调用 acorn 将文本转换为 AST 对象,进而分析代码结构,分析模块依赖;这一套逻辑对图片、json、Vue SFC等场景就不 work 了,就需要 Loader 介入将资源转化成 Webpack 可以理解的内容形态。
Plugin 是 Webpack 另一套扩展机制,功能更强,能够在各个对象的钩子中插入特化处理逻辑,它可以覆盖 Webpack 全生命流程,能力、灵活性、复杂度都会比 Loader 强很多,我们下次再讲。
Loader 基础
代码层面,Loader 通常是一个函数,结构如下: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sourceMap?, data?) { // source 为 loader 的输入,可能是文件内容,也可能是上一个 loader 处理结果 return source; };
Loader 函数接收三个参数,分别为:
source:资源输入,对于第一个执行的 loader 为资源文件的内容;后续执行的 loader 则为前一个 loader 的执行结果
sourceMap: 可选参数,代码的 sourcemap 结构
data: 可选参数,其它需要在 Loader 链中传递的信息,比如 posthtml/posthtml-loader 就会通过这个参数传递参数的 AST 对象
其中 source 是最重要的参数,大多数 Loader 要做的事情就是将 source 转译为另一种形式的 output ,比如 webpack-contrib/raw-loader 的核心源码:
//...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rawLoader(source) { // ... const json = JSON.stringify(source) .replace(/\u2028/g, '\\u2028') .replace(/\u2029/g, '\\u2029'); const esModule = typeof options.esModule !== 'undefined' ? options.esModule : true; return `${esModule ? 'export default' : 'module.exports ='} ${json};`; }
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文本内容包裹成 JavaScript 模块,例如:
// source I am Tecvan // output module.exports = "I am Tecvan"
经过模块化包装之后,这段文本内容转身变成 Webpack 可以处理的资源模块,其它 module 也就能引用、使用它了。
返回多个结果
上例通过 return 语句返回处理结果,除此之外 Loader 还可以以 callback 方式返回更多信息,供下游 Loader 或者 Webpack 本身使用,例如在 webpack-contrib/eslint-loader 中: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oader(content, map) { // ... linter.printOutput(linter.lint(content));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map); }
通过 this.callback(null, content, map) 语句同时返回转译后的内容与 sourcemap 内容。callback 的完整签名如下:
this.callback( // 异常信息,Loader 正常运行时传递 null 值即可 err: Error | null, // 转译结果 content: string | Buffer, // 源码的 sourcemap 信息 sourceMap?: SourceMap, // 任意需要在 Loader 间传递的值 // 经常用来传递 ast 对象,避免重复解析 data?: any );
异步处理涉
及到异步或 CPU 密集操作时,Loader 中还可以以异步形式返回处理结果,例如 webpack-contrib/less-loader 的核心逻辑:
import less from "less"; async function lessLoader(source) { // 1. 获取异步回调函数 const callback = this.async(); // ... let result; try { // 2. 调用less 将模块内容转译为 css result = await (options.implementation || less).render(data, lessOptions); } catch (error) { // ... } const { css, imports } = result; // ... // 3. 转译结束,返回结果 callback(null, css, map); } export default lessLoader;
在 less-loader 中,逻辑分三步:
调用 this.async 获取异步回调函数,此时 Webpack 会将该 Loader 标记为异步加载器,会挂起当前执行队列直到 callback 被触发
调用 less 库将 less 资源转译为标准 css
调用异步回调 callback 返回处理结果
this.async 返回的异步回调函数签名与上一节介绍的 this.callback 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缓存
Loader 为开发者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扩展方法,但在 Loader 中执行的各种资源内容转译操作通常都是 CPU 密集型 —— 这放在单线程的 Node 场景下可能导致性能问题;又或者异步 Loader 会挂起后续的加载器队列直到异步 Loader 触发回调,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导致整个加载器链条的执行时间过长。
为此,默认情况下 Webpack 会缓存 Loader 的执行结果直到资源或资源依赖发生变化,开发者需要对此有个基本的理解,必要时可以通过 this.cachable 显式声明不作缓存,例如:
module.exports = function(source) { this.cacheable(false); // ... return output; };
上下文与 Side Effect
除了作为内容转换器外,Loader 运行过程还可以通过一些上下文接口,有限制地影响 Webpack 编译过程,从而产生内容转换之外的副作用。
上下文信息可通过 this 获取,this 对象由 NormolModule.createLoaderContext 函数在调用 Loader 前创建,常用的接口包括:
const loaderContext = { // 获取当前 Loader 的配置信息 getOptions: schema => {}, // 添加警告 emitWarning: warning => {}, // 添加错误信息,注意这不会中断 Webpack 运行 emitError: error => {}, // 解析资源文件的具体路径 resolve(context, request, callback) {}, // 直接提交文件,提交的文件不会经过后续的chunk、module处理,直接输出到 fs emitFile: (name, content, sourceMap, assetInfo) => {}, // 添加额外的依赖文件 // watch 模式下,依赖文件发生变化时会触发资源重新编译 addDependency(dep) {}, };
其中,addDependency、emitFile 、emitError、emitWarning 都会对后续编译流程产生副作用,例如 less-loader 中包含这样一段代码:
try { result = await (options.implementation || less).render(data, lessOptions); } catch (error) { // ... } const { css, imports } = result; imports.forEach((item) => { // ... this.addDependency(path.normalize(item)); });
解释一下,代码中首先调用 less 编译文件内容,之后遍历所有 import 语句,也就是上例 result.imports 数组,一一调用 this.addDependency 函数将 import 到的其它资源都注册为依赖,之后这些其它资源文件发生变化时都会触发重新编译。
Loader 链式调用
使用上,可以为某种资源文件配置多个 Loader,Loader 之间按照配置的顺序从前到后(pitch),再从后到前依次执行,从而形成一套内容转译工作流,例如对于下面的配置: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 /\.less$/i, use: [ "style-loader", "css-loader", "less-loader", ], }, ], }, };
这是一个典型的 less 处理场景,针对 .less 后缀的文件设定了:less、css、style 三个 loader 协作处理资源文件,按照定义的顺序,Webpack 解析 less 文件内容后先传入 less-loader;less-loader 返回的结果再传入 css-loader 处理;css-loader 的结果再传入 style-loader;最终以 style-loader 的处理结果为准,流程简化后如:
上述示例中,三个 Loader 分别起如下作用:
less-loader:实现 less => css 的转换,输出 css 内容,无法被直接应用在 Webpack 体系下
css-loader:将 css 内容包装成类似 module.exports = "${css}" 的内容,包装后的内容符合 JavaScript 语法
style-loader:做的事情非常简单,就是将 css 模块包进 require 语句,并在运行时调用 injectStyle 等函数将内容注入到页面的 style 标签
三个 Loader 分别完成内容转化工作的一部分,形成从右到左的调用链条。链式调用这种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保持单个 Loader 的单一职责,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码的复杂度;二是细粒度的功能能够被组装成复杂而灵活的处理链条,提升单个 Loader 的可复用性。
不过,这只是链式调用的一部分,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Loader 链条一旦启动之后,需要所有 Loader 都执行完毕才会结束,没有中断的机会 —— 除非显式抛出异常
某些场景下并不需要关心资源的具体内容,但 Loader 需要在 source 内容被读取出来之后才会执行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Webpack 在 loader 基础上叠加了 pitch 的概念。
Loader Pitch
网络上关于 Loader 的文章已经有非常非常多,但多数并没有对 pitch 这一重要特性做足够深入的介绍,没有讲清楚为什么要设计 pitch 这个功能,pitch 有哪些常见用例等。
在这一节,我会从 what、how、why 三个维度展开聊聊 loader pitch 这一特性。
什么是 pitch
Webpack 允许在这个函数上挂载名为 pitch 的函数,运行时 pitch 会比 Loader 本身更早执行,例如:
const loader = function (source){ console.log('后执行') return source; } loader.pitch = function(requestString) { console.log('先执行') } module.exports = loader
Pitch 函数的完整签名:
function pitch( remainingRequest: string, previousRequest: string, data = {} ): void { }
包含三个参数:
remainingRequest : 当前 loader 之后的资源请求字符串
previousRequest : 在执行当前 loader 之前经历过的 loader 列表
data : 与 Loader 函数的 data 相同,用于传递需要在 Loader 传播的信息
这些参数不复杂,但与 requestString 紧密相关,我们看个例子加深了解: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test: /\.less$/i, use: [ "style-loader", "css-loader", "less-loader" ], }, ], }, };
css-loader.pitch 中拿到的参数依次为:
// css-loader 之后的 loader 列表及资源路径 remainingRequest = less-loader!./xxx.less // css-loader 之前的 loader 列表 previousRequest = style-loader // 默认值 data = {}
调度逻辑
Pitch 翻译成中文是抛、球场、力度、事物最高点等,我觉得 pitch 特性之所以被忽略完全是这个名字的锅,它背后折射的是一整套 Loader 被执行的生命周期概念。
实现上,Loader 链条执行过程分三个阶段:pitch、解析资源、执行,设计上与 DOM 的事件模型非常相似,pitch 对应到捕获阶段;执行对应到冒泡阶段;而两个阶段之间 Webpack 会执行资源内容的读取、解析操作,对应 DOM 事件模型的 AT_TARGET 阶段:
pitch 阶段按配置顺序从左到右逐个执行 loader.pitch 函数(如果有的话),开发者可以在 pitch 返回任意值中断后续的链路的执行:
那么为什么要设计 pitch 这一特性呢?在分析了 style-loader、vue-loader、to-string-loader 等开源项目之后,我个人总结出两个字:「阻断」!
示例:style-loader
先回顾一下前面提到过的 less 加载链条:
less-loader :将 less 规格的内容转换为标准 css
css-loader :将 css 内容包裹为 JavaScript 模块
style-loader :将 JavaScript 模块的导出结果以 link 、style 标签等方式挂载到 html 中,让 css 代码能够正确运行在浏览器上
实际上, style-loader 只是负责让 css 能够在浏览器环境下跑起来,本质上并不需要关心具体内容,很适合用 pitch 来处理,核心代码:
// ... // Loader 本身不作任何处理 const loaderApi = () => {}; // pitch 中根据参数拼接模块代码 loaderApi.pitch = function loader(remainingRequest) { //... switch (injectType) { case 'linkTag': { return `${ esModule ? `...` // 引入 runtime 模块 : `var api = require(${loaderUtils.stringifyRequest( this, `!${path.join(__dirname, 'runtime/injectStylesIntoLinkTag.js')}` )}); // 引入 css 模块 var content = require(${loaderUtils.stringifyRequest( this, `!!${remainingRequest}` )}); content = content.__esModule ? content.default : content;` } // ...`; } case 'lazyStyleTag': case 'lazySingletonStyleTag': { //... } case 'styleTag': case 'singletonStyleTag': default: { // ... } } }; export default loaderApi;
关键点:
loaderApi 为空函数,不做任何处理
loaderApi.pitch 中拼接结果,导出的代码包含:
引入运行时模块 runtime/injectStylesIntoLinkTag.js复用 remainingRequest 参数,重新引入 css 文件
运行结果大致如:
var api = require('xxx/style-loader/lib/runtime/injectStylesIntoLinkTag.js') var content = require('!!css-loader!less-loader!./xxx.less');
注意了,到这里 style-loader 的 pitch 函数返回这一段内容,后续的 Loader 就不会继续执行,当前调用链条中断了:
之后,Webpack 继续解析、构建 style-loader 返回的结果,遇到 inline loader 语句:
var content = require('!!css-loader!less-loader!./xxx.less');
所以从 Webpack 的角度看,实际上对同一个文件调用了两次 loader 链,第一次在 style-loader 的 pitch 中断,第二次根据 inline loader 的内容跳过了 style-loader。
相似的技巧在其它仓库也有出现,比如 vue-loader,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看我之前发在 ByteFE 公众号上的文章《Webpack 案例 ——vue-loader 原理分析》,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进阶技巧
开发工具
Webpack 为 Loader 开发者提供了两个实用工具,在诸多开源 Loader 中出现频率极高:
webpack/loader-utils:提供了一系列诸如读取配置、requestString 序列化与反序列化、计算 hash 值之类的工具函数
webpack/schema-utils:参数校验工具
这些工具的具体接口在相应的 readme 上已经有明确的说明,不赘述,这里总结一些编写 Loader 时经常用到的样例:如何获取并校验用户配置;如何拼接输出文件名。
获取并校验配置
Loader 通常都提供了一些配置项,供开发者定制运行行为,用户可以通过 Webpack 配置文件的 use.options 属性设定配置,例如: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test: /\.less$/i, use: [ { loader: "less-loader", options: { cacheDirectory: false } }, ], }], }, };
在 Loader 内部,需要使用 loader-utils 库的 getOptions 函数获取用户配置,用 schema-utils 库的 validate 函数校验参数合法性,例如 css-loader:
// css-loader/src/index.js import { getOptions } from "loader-utils"; import { validate } from "schema-utils"; import schema from "./options.json"; export default async function loader(content, map, meta) { const rawOptions = getOptions(this); validate(schema, rawOptions, { name: "CSS Loader", baseDataPath: "options", }); // ... }
使用 schema-utils 做校验时需要提前声明配置模板,通常会处理成一个额外的 json 文件,例如上例中的 "./options.json"。
拼接输出文件名
Webpack 支持以类似 [path]/[name]-[hash].js 方式设定 output.filename即输出文件的命名,这一层规则通常不需要关注,但某些场景例如 webpack-contrib/file-loader 需要根据 asset 的文件名拼接结果。
file-loader 支持在 JS 模块中引入诸如 png、jpg、svg 等文本或二进制文件,并将文件写出到输出目录,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假如文件叫 a.jpg ,经过 Webpack 处理后输出为 [hash].jpg ,怎么对应上呢?此时就可以使用 loader-utils 提供的 interpolateName 在 file-loader 中获取资源写出的路径及名称,源码:
import { getOptions, interpolateName } from 'loader-utils'; export default function loader(content) { const context = options.context || this.rootContext; const name = options.name || '[contenthash].[ext]'; // 拼接最终输出的名称 const url = interpolateName(this, name, { context, content, regExp: options.regExp, }); let outputPath = url; // ... let publicPath = `__webpack_public_path__ + ${JSON.stringify(outputPath)}`; // ... if (typeof options.emitFile === 'undefined' || options.emitFile) { // ... // 提交、写出文件 this.emitFile(outputPath, content, null, assetInfo); } // ... const esModule = typeof options.esModule !== 'undefined' ? options.esModule : true; // 返回模块化内容 return `${esModule ? 'export default' : 'module.exports ='} ${publicPath};`; } export const raw = true;
代码的核心逻辑:
鸿蒙官方战略合作共建——HarmonyOS技术社区
根据 Loader 配置,调用 interpolateName 方法拼接目标文件的完整路径
调用上下文 this.emitFile 接口,写出文件
返回 module.exports = ${publicPath} ,其它模块可以引用到该文件路径
除 file-loader 外,css-loader、eslint-loader 都有用到该接口,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前往查阅源码。
单元测试
在 Loader 中编写单元测试收益非常高,一方面对开发者来说不用去怎么写 demo,怎么搭建测试环境;一方面对于最终用户来说,带有一定测试覆盖率的项目通常意味着更高、更稳定的质量。
阅读了超过 20 个开源项目后,我总结了一套 Webpack Loader 场景下常用的单元测试流程,以 Jest · ? Delightful JavaScript Testing 为例:
鸿蒙官方战略合作共建——HarmonyOS技术社区
创建在 Webpack 实例,并运行 Loader
获取 Loader 执行结果,比对、分析判断是否符合预期
判断执行过程中是否出错
如何运行 Loader
有两种办法,一是在 node 环境下运行调用 Webpack 接口,用代码而非命令行执行编译,很多框架都会采用这种方式,例如 vue-loader、stylus-loader、babel-loader 等,优点的运行效果最接近最终用户,缺点是运行效率相对较低(可以忽略)。
以 posthtml/posthtml-loader 为例,它会在启动测试之前创建并运行 Webpack 实例:
// posthtml-loader/test/helpers/compiler.js 文件 module.exports = function (fixture, config, options) { config = { /*...*/ } options = Object.assign({ output: false }, options) // 创建 Webpack 实例 const compiler = webpack(config) // 以 MemoryFS 方式输出构建结果,避免写磁盘 if (!options.output)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new MemoryFS() // 执行,并以 promise 方式返回结果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compiler.run((err, stats) => { if (err) reject(err) // 异步返回执行结果 resolve(stats) })) }
小技巧:如上例所示,用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new MemoryFS()语句将 Webpack 设定成输出到内存,能避免写盘操作,提升编译速度。
另外一种方法是编写一系列 mock 方法,搭建起一个模拟的 Webpack 运行环境,例如 emaphp/underscore-template-loader ,优点的运行速度更快,缺点是开发工作量大通用性低,了解了解即可。
比对结果
上例运行结束之后会以 resolve(stats) 方式返回执行结果,stats 对象中几乎包含了编译过程所有信息,包括耗时、产物、模块、chunks、errors、warnings 等等,我在之前的文章 分享几个 Webpack 实用分析工具 对此已经做了较深入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前往阅读。
在测试场景下,可以从 stats 对象中读取编译最终输出的产物,例如 style-loader 的实现:
// style-loader/src/test/helpers/readAsset.js 文件 function readAsset(compiler, stats, assets) => { const usedFs = 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const outputPath = stats.compilation.outputOptions.path const queryStringIdx = targetFile.indexOf('?') if (queryStringIdx >= 0) { // 解析出输出文件路径 asset = asset.substr(0, queryStringIdx) } // 读文件内容 return usedFs.readFileSync(path.join(outputPath, targetFile)).toString() }
解释一下,这段代码首先计算 asset 输出的文件路径,之后调用 outputFileSystem 的 readFile 方法读取文件内容。
接下来,有两种分析内容的方法:
调用 Jest 的 expect(xxx).toMatchSnapshot() 断言判断当前运行结果是否与之前的运行结果一致,从而确保多次修改的结果一致性,很多框架都大量用了这种方法
解读资源内容,判断是否符合预期,例如 less-loader 的单元测试中会对同一份代码跑两次 less 编译,一次由 Webpack 执行,一次直接调用 less 库,之后分析两次运行结果是否相同
对此有兴趣的同学,强烈建议看看 less-loader 的 test 目录。
异常判断
最后,还需要判断编译过程是否出现异常,同样可以从 stats 对象解析:
export default getErrors = (stats) => { const errors = stats.compilation.errors.sort() return errors.map( e => e.toString() ) }
大多数情况下都希望编译没有错误,此时只要判断结果数组是否为空即可。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判断是否抛出特定异常,此时可以 expect(xxx).toMatchSnapshot() 断言,用快照对比更新前后的结果。
调试
开发 Loader 的过程中,有一些小技巧能够提升调试效率,包括:
使用 ndb 工具实现断点调试
使用 npm link 将 Loader 模块链接到测试项目
使用 resolveLoader 配置项将 Loader 所在的目录加入到测试项目中,如:
// webpack.config.js module.exports = { resolveLoader:{ modules: ['node_modules','./loaders/'], } }
关于Webpack 中怎么编写loader问题的解答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以上内容可以对大家有一定的帮助,如果你还有很多疑惑没有解开,可以关注创新互联行业资讯频道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网页题目:Webpack中怎么编写loader
本文地址:http://hbruida.cn/article/pocjo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