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创建备份命令,linux如何备份

linux怎么备份系统

首先切换到root用户下,执行sudo su

让客户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不断超越客户的期望值来自于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我们立志把好的技术通过有效、简单的方式提供给客户,将通过不懈努力成为客户在信息化领域值得信任、有价值的长期合作伙伴,公司提供的服务项目有:域名申请雅安服务器托管、营销软件、网站建设、玉树网站维护、网站推广。

并执行cd / 切到跟路径下,再按下面执行操作

执行命令df -h

查看分区磁盘情况,一些没有作用的分区可以不用备份的。比如说mnt,一般都是挂载的光驱文件,还有media等。

使用命令 tar cvpzf backup.tgz --exclude=/data --exclude=/datafile /

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舍弃,先分析一下你的各分区大小,在看看备份的路径分区大小够不够。我这里是将不用的datafile和data分区舍弃了,备份的文件名backup.tgz存放路径是“/”路径(因为足够大,就索性全备了)

ps:“cvpfz”是tar的选项,意思是“创建档案文件”、“保持权限”(保留所有东西原来的权限)、“使用gzip来减小文件尺寸”。

执行命令后,linux就立即开始了备份作业,备份过程截图备份完成后有如下的一个警告提示,应该是不影响的。

我们来看看备份的最终成果吧,在“/”路径下执行命令:ls -l

可以看到备份的文件backup.tgz了

也可以用命令df -h看看/根目录分区的使用状态,比未备份前少了8%,约7G左右

linux下备份文件

一、使用tar命令进行备份:

tar命令本来的作用是能够把很多文件放到一个小文件中进行归档,但是同时又能够对文件进行压缩。所以,一般情况下都采用tar进行文件整理和压缩。

/* 把/root整个目录进行压缩备份 */

# tar cvzf /tmp/root_backup_1215.tar.gz /root

那么就能够把 /tmp/root_backup_1215.tar.gz进行存储,比如保存到磁带机上等。

说明: 压缩的tar档案通常的扩展名是 tar.gz、tgz、或者tar.bz2。前两个扩展名一般是使用gzip命令进行压缩的tar档案,后一个扩展名是

基于bzip2的压缩,因为压缩算法的原因,后一个压缩更强。

同时,也很容易把已经打包压缩的文件进行恢复:

/* 从备份文件中进行还原 */

# tar tkvzf root_backup_1215.tar.gz

二、使用cpio备份存档:

cpio (copy in/out) 命令可以建立存档,跟tar不同之处在于,能够处理标准的输入输出。顾名思义,就是复制,输入,输出的意思。

如果要备份root的文件,使用下列命令:

# find /root | cpio -o /tmp/root_backup_1215.cpio

cpio能够使用通配符将一组文件设置成标准输入。比如,下面见所有的.tif文件建立档案:

# find *.tif | cpio -o /tmp/back.cpio

记住,find命令很灵活,下列命令把系统中所有的.tif文件进行归档:

# find / -name '*.tif' | cpio -o /tmp/back_tif.cpio

同时,也很容易从cpio档案中恢复文件。下列命令恢复back_tif.cpio中的文件:

# cpio -i back_tif.cpio

和tar命令一样,cpio命令恢复从目录保存的文件时,取决于是相对路经还是绝对路经。

cpio命令还有一个优点是可以直接将文件发送给外部源。

例如,下列命令恢复/root主目录中的文件,并把文件发送到SCSI磁带机:

# find /root | cpio -o - /dev/st0

# cpio -i /dev/st0

(十六)Linux文件备份

1.Linux系统需要备份的数据

/root/目录:

/home/目录:

/var/spool/mail/目录:

/etc/目录:

其他目录:

数据备份的原则: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2.安装服务的数据

apache需要备份的数据

配置文件

网页主目录

日志文件

mysql需要备份的数据

源码包安装的mysql:/usr/local/mysqld/data/

RPM包安装的mysql:/var/lib/mysql/

3.备份策略

完全备份: 完全备份就是指把所有需要备份的数据全部备份,当然完全备份可以备份整块硬盘,整个分区或某个具体的记录(需要更大的硬盘空间和时间)

增量备份: 第一天完全备份,第二天备份当天新增数据,第三天备份当天数据,即每次都是备份新增数据,每次备份后数据要进行压缩(需要较小的硬盘空间恢复麻烦)

差异备份: 第一天完全备份,第二天备份当天新增数据,第三天备份相比原始备份新增数据,即每次都是备份与原始数据相比的新增数据(比完全备份需要的空间小一点,比增量备份恢复容易一点)

1.dump命令

dump [选项] 备份之后的文件名 原文件或目录

选项

-level                    就是我们说的0-9十个备份级别

-f 文件名              指定备份之后的文件名

-u                          备份成功之后,把备份时间记录在/etc/dumpdates文件

-v                          显示备份过程中更多的输出信息

-j                          调用bzib库压缩备份文件,其实就是把备份文件压缩为.bz2格式

-W                        显示允许被dump的分区的备份等级及备份时间

备份分区实例

dump -0uj -f /root/boot.bak.bz2 /boot/        备份命令,先执行一次完全备份,并压缩和更新备份时间

cat /etc/dumpdates                查看备份时间文件

cp install.log /boot/                复制日志文件到boot分区

dump -luj -f /root/boot.bak1.bz2              增量备份/boot分区,并压缩

dump -W                  查询分区的备份时间及备份级别的

备份文件或目录实例

dump -0j /root/etc.dump.bz2 /etc/        完全备份/etc/目录,只能使用0级别进行完全备份,而不再支持增量备份

注意: dump只能针对分区做增量备份,对文件或目录不能进行增量备份

2.restore命令

restore [模式选项] [选项]

模式选项:restore命令常用的模式有一下四种,这四个模式不能混用

-C            比较备份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变化

-i             进入交互模式,手工选择需要恢复的文件

-t             查看模式,用于查看备份文件中拥有哪些数据

-r             还原模式,用于数据还原

选项

-f            指定备份文件的文件名

比较备份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变化

mv /boot/vmlinuz-2.3.32--279.el6.i686 /boot/vmlinuz-2.6.32-279.el6.i686.bak

把boot目录中内核镜像文件改个名字

restore -C -f /root/boot.bak.bz2

restore发现内核镜像文件丢失

查看模式

restore -t -f boot.bak.bz2

还原模式

还原boot.bak.bz2分区备份

mkdir boot.test

cd boot.test/

先还原完全备份的数据

restore -r -f /root/boot.bak.bz2

再恢复增量备份的数据

restore -r -f /root/boot.bak1.bz2

还原/etc/目录的备份etc.dump.bz2

restore -r -f etc.dump.bz2

还原etc.dump.bz2备份

linux下备份一个目录下所有文件及目录,应该用什么命令?

这里教大家如何用find、xargs和tar命令完成上面的功能。

建立一个测试环境,新建几个文件

# cd /tmp

# mkdir test

# cd test

# touch a.php b.js c.css 1.png

# ls

1.png  a.php  b.js  c.css

接下来,通过find命令找出指定后缀的文件,为了支持多个后缀文件,find命令用到了正则匹配

# find . -type f -regex ".*\.\(php\|js\|css\)"

./b.js

./a.php

./c.css

-regex后面的参数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我来做个解释,双引号就不需要解释了吧

.*\.\(php\|js\|css\) 简化一下就是.*.(php|js|css),其实就是对.()|做了下转义而已,开头的.*匹配除换行符外的任意字符(这个懂正则表达式的应该都明白)

找出文件后,就是如何备份这些文件了,tar需要指定源文件,怎么获取find出来的这些文件,并传给tar呢,xargs的作用就来了。看到下面xargs输出的是什么了吧,这个正是tar需要的。

# find . -type f -regex ".*\.\(php\|js\|css\)" | xargs

./b.js ./a.php ./c.css

# find . -type f -regex ".*\.\(php\|js\|css\)" | xargs tar czvf test.tar.gz

./b.js

./a.php

./c.css

下面看看文件是否备份成功了

# tar tzvf test.tar.gz

-rw-r--r-- root/root         0 2014-03-14 10:38 ./b.js

-rw-r--r-- root/root         0 2014-03-14 10:37 ./a.php

-rw-r--r-- root/root         0 2014-03-14 10:38 ./c.css

Linux下数据备份命令scp、rsync和后台运行

scp和rsync 均可实现文件的复制,但相比较,scp占用系统资源较小,rsync速度较快。当小文件众多时,rsync会导致硬盘I/O非常高,而scp基本不影响系统正常使用。可根据需要这俩选其一实现文件复制。

scp 是secure copy的缩写,scp是Linux系统下基于ssh登录进行安全的远程文件拷贝命令。

可以实现本地文件复制到远程服务器,也可以将远程文件复制到本地。

rsync 是remote sync的缩写。使用rsync备份数据时,不会直接覆盖以前的数据(如果数据已经存在),而是先判断已存在的数据和新数据的差异(默认规则是文件大小或修改时间有差异),只有数据不相同时才会把不相同的部分覆盖。在仅作增量数据的copy时比scp灵活。

一般CentOS默认安装rsync,若使用 rsync -v 提示找不到命令,可使用 yum install -y rsync 安装。

单个冒号和双冒号的区别 :使用rsync在远程传输数据前,是需要进行登陆认证的,这个过程可使用ssh协议也可以使用rsync协议完成。单冒号(:)使用的是ssh协议;双冒号(::)使用的是rsync协议。

默认情况下,rsync只确保源文件的所有内容(明确排除的文件除外)都复制到目标目录。它不会使两个目录保持不同,并且不会删除文件。如果要使目标目录成为源目录的镜像副本,则使用--delete选项。可删除只存在目标目录,不存在于源目录的文件。

增量备份算是一个经常使用的场景了。两台服务器之间进行文件定期备份,无需所有文件都copy一遍,仅复制有变动的文件。

具体做法是,第一次同步是全量备份,所有文件在基准目录里面同步一份。以后每一次同步都是增量备份,只同步源目录与基准目录之间有变动的部分,将这部分保存在一个新的目标目录。这个新的目标目录之中,也是包含所有文件,但实际上,只有那些变动过的文件是存在于该目录,其他没有变动的文件都是指向基准目录文件的硬链接。

--link-dest 参数用来指定同步时的基准目录。

上面命令中, --link-dest 参数指定基准目录 /compare/path ,然后源目录 /source/path 跟基准目录进行比较,找出变动的文件,将它们拷贝到目标目录 /target/path 。那些没变动的文件则会生成硬链接。这个命令的第一次备份时是全量备份,后面就都是增量备份了。

一般服务器之间复制文件都比较大,为防止误操作,最好在后台运行。但因为需要和远程服务器之间的ssh通讯多是需要密码的,所以不能直接使用nohup 放置于后台。无论是scp还是rsync都可操作如下:

后台和前台任务的切换

scp不支持断点续传,挂起scp进程可能导致数据缺失。倾向于使用rsync。

如果有其他任务需要使用nohup后台运行,但执行时却忘记了使用nohup,也可参照此方法进行设置。

参考:1. Linux之scp命令及后台运行scp

linux 文件备份命令

Linux备份命令详解

(2008-11-0807:58:34)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LINUX学习

vdump的常用方式:

1). 对于文件需要在只读方式下备份的文件,建议进入单用户:

# init s 或

boot–fl s

2). 对操作系统各MOUNT点进行备份

3). # mount -a

# vdump -0uvf/dev/ntape/tape0_d1 /

# vdump -0uvf/dev/ntape/tape0_d1 /usr

# vdump -0uf/dev/ntape/tape0_d1 /var (如过var区是做为单独的文件子集也需要单独备份)

-f : 设备文件名 ( 比如 DDS tape driver)

-u : 更新/etc/vdumpdates,用于增量备份

- v: 备份内容详细列表

- 0 : 零级备份

/dev/ntape0_d1: 系统执行完毕后,磁带停止在当前位置,可继续往下备份

/;/usr;/var : 各文件系统的MOUNT点

4). 其他说明

a、该命令方式对系统当前mounted的文件系统进行备份

b、备份级别说明

备份级别有0~9个级别,如果当前系统采用零级备份,当下一次采用5级备份时,系统仅将会对有变化的文件进行备份。

系统恢复常用命令--vrestore

恢复整个操作系统各文件系统的内容:

1). 准备工作:

a. 准备一个可用的新硬盘,容量大小和原盘基本相符。

b. 准备一套与备份系统相同版本的安装光盘

2). 用操作系统安装光盘启动到安装界面,调整新硬盘各分区大小后进入单用户。

* bootdqa0 (dqa0 为SRM下的光驱设备号)

* 按正常安装步骤选着OK—》NEXT—》NEXT---》NEXT—NEXT---NEXT-CUSTOMIZEFILE SYSSTEM LAYOUT(调整分区大小)--》QUIT OR SHELL WINDOW。

* 注意:在调整新硬盘分区时一定要在引导块上选择ADVFS,并定义B区为SWAP

3). 创建操作系统的各文件系统。(如系统新盘为 dsk0)

mkfdmn/dev/disk/dsk0a root_temp (创建文件系统域)

mkfset root_temproot (创建文件子集)

mkfdmn/dev/disk/dsk0g usr_temp

mkfset usr_temp usr

mkfset usr_temp var(条件:在原系统中VAR为单独的文件子集)

注:在高级文件系统创建过程中,域名只要不和原来冲突,命名是任意的。但对文件子集命名方面最好和原来一致。(以避免不必要的修改工作)

4). 操作系统各文件系统的的恢复

#mount root_temp#root/mnt

#cd /mnt

#vrestore -xvf/dev/ntape/tape0_d1 (恢复该文件系统上所有数据)

#cd /

#umount /mnt

#mount usr_temp#usr/mnt

#cd /mnt

#vrestore -xvf/dev/ntape/tape0_d1

#cd /

#umount /mnt

#mount usr_temp#var/mnt (条件:VAR为单独的文件子集)

#cd /mnt

#vrestore -xvf/dev/ntape/tape0_d1

-f: 设备文件名

-x: 恢复磁带当前备份数据段上的所有数据

- v: 备份内容详细列表

5). 如果恢复硬盘与备份盘在系统中设备名的不同(如:备份盘为dsk0,恢复盘为dsk1)需要做以下修改:

#mount root_temp#root/mnt

#cd /mnt/etc/fdmns

#cd root_domain

#rm *

#ln –s/dev/disk/dsk1a

#cd ..

#cd usr_domain

#rm *

#ln –s/dev/disk/dsk1g

#cd /mnt/etc

#vi sysconfigtab

将swapdevice=/dev/disk/dsk0b修改为swapdevice=/dev/disk/dsk1b

6). SHUTDOWN系统,在SRM下,用新盘引导

恢复文件系统中某些目录或文件:

#vrestore –if/dev/ntape/tape0_d1

(/) add vmunixgenvmunix (在系统根区备份中只恢复vmunix和genvmunix两个文件)

(/) extract (开始恢复)

对个别或若干个目录单独恢复同上

操作磁带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磁带机在备份过程中是分段记录的,在恢复时一定考虑磁带的位置问题。按上述备份例子,在数据带上一共创建了3段独立的数据备份信息(/;/usr;/var)。以下命令可调整数据带的位置。

#mt rewind (磁带机回卷磁带到初始位置)

需要单独恢复/usr文件系统或个别文件信息:

#mt rewind

#mt fsf 1 ( 跳过第一个数据备份段 / )

如果以上需求发生在/var上则:

#mt rewind (跳过前两个数据备份段)

#mt fsf 2


分享标题:linux创建备份命令,linux如何备份
标题URL:http://hbruida.cn/article/dsipo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