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终结了吗?
这段时间由于关注全球疫情情况,我每天都会看新闻。很有意思的是,每个国家的报道角度不同,同一个国家的不同电视台的报道角度也很可能不同,例如新加坡的CNA(Channel News Asia)相对中立一些,报道整个亚太区的这些新闻会多一些;中国媒体会提到是如何帮助欧洲国家共同抗疫的,当然也会聊到期间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指向中国的矛盾。大家在不同的视角去看这个世界。
天等网站制作公司哪家好,找成都创新互联公司!从网页设计、网站建设、微信开发、APP开发、成都响应式网站建设公司等网站项目制作,到程序开发,运营维护。成都创新互联公司于2013年创立到现在10年的时间,我们拥有了丰富的建站经验和运维经验,来保证我们的工作的顺利进行。专注于网站建设就选成都创新互联公司。但同时,“全球化”正在成为一个矛盾的话题。工业革命、航海世纪、殖民主义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四小龙、五小虎,加上中国的改革开放更加速了全球化经济发展的节奏,整体来看,在这近七十年的时间,“全球化”一路高歌。
但近两年我们可以看到 “全球化”发生了很多本质上的变化。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正在试图更开放地拓展全球化,加速港口建设和国际协同;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全球化造成了失业和工资下降,导致了全球层面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此次疫情后各国也都将重新思考“全球化”问题。
对全球社会的责任感
最近我读到的一篇文章里有12位比较资深的顾问与前政客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他们同样提到了“全球化”进程放缓的问题,尤其在整个世界都在陆路、海陆、航空封锁状态的当下。疫情导致“全球化”一夜之间几近暂停,国家间矛盾、族群歧视,文化偏见都在加深。
这种情况的演变是可怕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可悲的,人类没有把疫情的罪魁祸首指向新冠病毒,却把它变成了不同族群之间的矛盾。当然,疫情是否会持续加深互相的隔阂,我觉得是一个未知数,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的情况。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有全球基因的公司,包括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Zoom这样能够提供实时通讯的企业,也包括在全球各地拥有办公室、拥有投资项目的GGV,我们或者是积极捐赠产品和服务,或者在努力依靠全球的人脉和资源来打通疫情之下全球物资不流通的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些事情?我想这是因为,我们更希望全球化的势头能够继续下去,经济能够在和平合作的环境中尽快复苏。中国一直在援助意大利、西班牙等疫情严重的国家,我们GGV也在中国、美国、东南亚尽己所能的帮助医护人员、提供物资支持。
很多中国公司曾经想走出去,或者已经出海。出海的机会将长期存在,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客观的人文问题。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抢占市场或挣钱,就会有些短视了。全球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据此作出动态决策,才能程度对冲“黑天鹅事件”带来的不可抗力风险。
在我看来,今天经济“全球化”面临两个较大的挑战,第一是贫富差距的问题,第二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今天在很多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在变大,小部分人生活变得更好了,但大部分的低收入家庭对生活更不满意。在这样一种贫富拉锯的情况之下,“不满意”的人不会认为是自己不够努力或不够聪明,而是把问题指向某些族群,这就形成了贫富差距带来的民粹主义。
但是去“全球化”并不能够解决他们的问题。有一些政客说去“全球化”就能把供应链搬回自己的国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全球的气候变暖带来的生态问题,粮食供给受影响等问题,也会带来经济方面巨大的成本和副作用。有关环境保护的《巴黎协议》发生变化,澳洲森林大火长期不能被扑灭……这些事件愈发平常,愈加说明了全球各国的有效协同是巨大挑战。疫情当下,更是引发了全球医疗物资和粮食供给不协调的问题,更会让各国重新思考核心供给,越来越多会更偏向于自给自足。全球化改变了过去的格局,导致了粮食、物资供应的重新分配,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
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应当抱着一种对全球社会的责任感。尤其是在疫情的当下,对全球社会的责任感意味着国家之间的互帮互助。毕竟,疫情终会结束,但贫富问题、安全问题仍会长期存在。
留给创业者的好市场在哪里?
“全球化”进程放缓一定会带给创业者更多思考与探索,大家一定要去设想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后全球会变成怎样,每个人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又将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一定来自于地缘政治和科技发展的影响。
但是从另一方面考虑,我们所面对的将是多重影响叠加在一起,再进而迭代所孕育的机遇,这也很可能是千载难逢的创业机遇。前几周我与一位企业家老朋友通话,聊到大家对事物的探索,我们发现每个人对每件事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好的创业者一定要基于自己得到的信息做出更好的预期与判断,毕竟大家都在追赶时间,面对好机会,如果你不抓住,别人便会抓住。
对于中国本土创业者来说,一定要关注中国消费带来的趋势,内需消费的时间窗口还在继续。大家的推断是经济增速接下来会放缓,逐步从出口导向型,变为消费内需拉动的经济模型,2019年消费对中国经济增幅的贡献度已经接近60%。中国将仍是世界经济一个重要的火车头,巨大的市场和人口仍能够为全球经济增长做出重大贡献。而且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也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对要小,这四五十年下来很多人的财富累积是从零到一,也减少了很多贫困人口。
那么”全球化”进程放缓对中国技术类企业是否会有影响呢?我认为我们应当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件事:在高新科技的应用层面,中国已是非常先进的;但在核心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技术架构的能力上,我们还需要更多追赶空间。
首先,中国的优势在应用端的创新和技术上,产品能力十分先进,例如5G。另外,很多中国企业的工程能力也很突出,包括硬件与软件。其次,中国在底层技术上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比如基础设施能力、高精制造等等,在这一点上,同发达地区相比,中国需要更多的突破。
此外,中国每年毕业的高级人才数量很大,庞大的中国自有市场可以让这些人才去学习和练习。我相信未来十年二十年,中国对外输出的机会在无人化、机器化,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
不管是5G的铺设,移动技术在全面消费端的普及,还是拥有华为这样的龙头企业,这些都彰显了中国技术类企业的潜力。但如果回到基础的科研理论层面,美国、欧洲仍然跑在世界的前沿,量子计算、超级高铁这些项目的研发也体现了它们的实力。
再来说说我们关注的东南亚市场。东南亚很多国家都非常依靠欧美出口与投资的拉动,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东南亚国家的影响相对比较大,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要参考欧美经济复原的情况。
印度本身它的经济体量和经济结构跟其他东南亚国家不太一样,它有14亿人口,而且医疗体系更加落后,判断这个市场的未来,要看新冠肺炎能否被有效地控制下来。
有时候我们分析新的创业机遇,经常来自于新一代的消费人群兴起,他们的消费习惯跟需求带动了创业公司的发展。阿里巴巴、百度依靠的可能是70后与80后,今日头条、抖音依靠的是90后、00后。
那么今天新的创业机遇会在哪里诞生呢?在我看来,无论是日韩还是东盟,与他们的协同合作对中国来说很重要,我们需要科技和资源的交换、资本的互助,需要形成一个紧密的区域经济体,这会成为长期经济成长的动力,也会成为孕育新机会的土壤。
当前标题:“全球化”终结了吗?
当前路径:http://hbruida.cn/article/chddeo.html